在线咨询

点击开始 在线咨询
TOP
申请学习规划
预约报名

学而思1对1资讯站

资讯

深圳

24小时热线: 153-2381-2634

预约198元,1对1体验 马上报名→

获取验证码

请选择意向校区

请选择年级

请选择科目

立即体验
当前位置:家教深圳站 > 小学辅导 > 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18-11-07 14:43:29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预约→免费的学科诊断及课程规划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以下是小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山中访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学习先进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怎样的朋友?

 

  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的山中“朋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了解学情。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孩子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教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用心赏读。

 

  师:作者是那么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朋友。快速浏览,找出你较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内容。

 

  1.句段一: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

 

  (孩子小组合作讨论)

 

  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生动地传达了对老桥的深厚感情。

 

  2.句段二: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读一读有关语句,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感受?

 

  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情境啊!从这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

 

  3.句段三: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这句话指的是哪些朋友?读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面对这么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感情地朗读全段:同桌对读,或师生轮读。

 

  四、研读重点,片段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较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研读第5自然段,找出起较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训练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这是典型的第二人称,要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下脚步休息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和着大自然的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孩子训练: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五、体验反思,拓展深化。

 

  1.问题引领,加深感悟。

 

  (1)课文体现了人与大自然怎样的关系?

 

  (2)现实生活中人与大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大自然的人说些什么?

 

  2.阅读古诗,迁移体验。

 

  阅读古诗《独坐敬亭山》,体验诗人将自然景物当做亲密好友的独特构思,激发亲近自然之情。

 

  3.孩子回顾,述说感受。

 

  (1)讲述自己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

 

  (2)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感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孩子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一、质疑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询问:“村落”是什么意思?

 

  2.质疑导入:村庄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那么,你们见过虫子吗?你们知道“草虫的村落”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作家郭枫一起去探个究竟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为什么这些我们常见的草丛和虫子会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座奇妙而快乐的村落呢?

 

  2.孩子自学。

 

  三、交流反馈,了解学情。

 

  1.出示卡片,检查自孩子字词的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认,并注意“攘、宅、暄”的字音。

 

  (2)出示卡片,先齐读后理解词语。

 

  熙熙攘攘:本课指村子里黑甲虫很多,非常热闹拥挤。

 

  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2.设问反馈: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村民的和谐生活;音乐演奏会;村民的劳动生活。)

 

  四、精读全文,深入感受。《草虫的村落》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草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2.交流反馈。

 

  (1)它们的村落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有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点拨: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在作者的想象放大构成的。

 

  (2)空间在我眼前放大了,细小的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树木,柔软的草地变成了茂盛的森林。

 

  点拨:作者的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3.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一只小虫,一只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点拨:从这勇敢的小侠客身上,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因为他云游四方,回到家乡,与同伴们打着招呼,非常快乐。

 

  (2)从第4自然段即“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村子的大街小巷上,……到处参观这房远亲的住宅。

 

  点拨:从“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可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跟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被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得热透了。

 

  点拨: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热爱田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点拨: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教师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点拨:理解“追随”。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点拨:“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5.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较后两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田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总结全文,布置功课。

 

  1.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因为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感受地表达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功课认真观察一种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2.指名孩子朗读自己的短文,师生一起修改点评(注意结合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并总结升华。

 

  《索溪峪的“野“》

 

  一、展示画面,引入新课。

 

  1.出示画面,简介激情。张家界森林公园是先进个优秀森林公园,它和天子山、索溪峪两大自然保护区构成山奇、水奇、石奇、云奇的武陵源,组成一幅硕大无比的自然山水画。这里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藏赂、桥、洞、湖、瀑于一身,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之美称,真是让人称奇叫绝。  2.张家界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它因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去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住题眼,了解索溪峪“野”在哪里?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自选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生动逼真的描绘出来的?

 

  3.分块赏读。(根据孩子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点拨、引领)

 

  (1)赏读“山是野的。”

 

  A.齐读,思考:这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这是一种惊险的美,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读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先进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点拨: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这种惊险的美?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惊险的美?

 

  D.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你的惊讶、赞叹,谈谈自己的感悟。

 

  (2)赏读“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读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点拨:“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可见十分调皮、可爱。这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那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分组赛读,读出索溪的乐趣、野味。

 

  (3)赏读“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上引号的含义。

 

  B.赏读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作者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的?

 

  (4)品读课文,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我们要努力读中想象,读出韵味,读出感受。

 

  1.自己挑选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3.挑选自己较喜欢的精彩句段背诵、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深化。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自然风光,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索溪峪独特的美,洋溢着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功课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用心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二)阅读拓展训练

 

  山林之晨

 

  吴春晖

 

  雨,忽急、忽缓、忽飘、忽洒地下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即将来临之际,悄然而住了。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我带着浓浓的兴致,信步踏上了我家房后那曲折幽深的山径。

 

  四周满溢着泥土的芬芳,混杂着草香、花香,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那些圆圆的、亮亮的、润润的露珠,像散落的珍珠,像满天星斗,挂在树枝上和草叶上,闪闪烁烁,熠熠生辉。走不多远,我的衣襟已湿漉漉的了,真可谓“道狭草木长,朝露沾我衣”呀!

 

  树林中的歌唱家--小鸟,倏的一下,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抖落了颗颗“珍珠”,愉快地跳着、唱着;那叫声,时而婉转,时而酣畅,使人为之陶醉。或许因为“鸟鸣山更幽”的缘故吧,此时的山林愈发清幽了。

 

  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挥不走,扯不开,斩不断,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有一种飘飘然乘云欲飞的感觉。山披着雾,雾笼着山,绿色透着白色,白色浸着绿色,如同挂着白霜的绿葡萄,又好似典雅清秀的山水画。莽莽苍山似乎在酣睡着。

 

  渐渐地,群山就像一个个娇美的维吾尔族少女,揭开层层洁白的面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云,然后脱去白纱,换上了淡淡的桔黄的缀着珍珠的衣裙。那珍珠太小了,又太多了,有的地方是亮晶晶的一片,折射着一抹阳光,闪动着美丽的光泽。我不由地注目凝望,看着看着,群山已悄然无声地穿上了深绿色的长裙,霞光围绕着她美丽的身躯,为她镀上了一圈金色的光晕……

 

  露珠也似乎惊诧于眼前的景色,悄悄地溜到别处游玩去了,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痕迹,湿湿的,润润的。透过枝叶的间隙,霞光执拗地照在我的脸上、身上。此时,山林上空的晨雾已不见了,而山林之中,却流动着烟波,薄薄的一层,长长的一缕,浓浓的一团,我似乎置身于仙境之中,不禁陶醉了。这时,一束阳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来,望着这阳光的恩赐,心里涌起一种庄严、圣洁的感觉。

 

  恍惚之中我仿佛变成了花丛中的一朵,露珠中的一滴,群鸟中的一只,阳光中的一缕,我的魂灵飘起,似旷野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拍打着翅膀,在更深远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山林中,我激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吟诵,我想欢呼,我想雀跃。哦,不!何必破坏这份属于山林的清幽呢?只要深深吸一口这甜甜清新的空气,就足够了。还有,在心底高喊一声:我爱你,山林之晨!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一束阳光斜射着我的眼睛,我眯起眼来,望着这阳光的恩赐,心里涌起一种庄严、圣洁的感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2)“此时此刻,在这静寂的山林中,我激动不已,我想高歌,我想吟诵,我想欢呼,我想雀跃。”作者到底想抒发怎样的情怀?放飞心灵的翅膀,说一说或写一写。

 

  2.这篇短文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短文语言优美,巧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分别找出不同的句子用心品读,体会其含义与手法。

 

  夏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优选。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较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解释下列词语。

 

  春华秋实:闲情逸致: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A.垂直顶着悄然生长B.长着结着默默前行

 

  C.挑着举着匍匐前进D.舞着摇着欢乐行进

 

  3.先进段划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手法,说说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什么?

 

  4.体会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较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什么?

 

  6.较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7.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是()。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8.夏天是炎热的,难耐的,但不同的地方并不完全一样。小朋友,你那里的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用一段话写一写夏天的太阳、雨或者风吧。

请加入QQ群,试题资料免费放送!
请加入QQ群,试题资料免费放送!
  • 深圳小学交流群:254317299
  • 深圳初一交流群:983461291
  • 深圳初二交流群:159043716
  • 深圳初中交流群:1126106222
  • 22届深圳中考交流群:90482695
  • 深圳高一交流群:1103197481
  • 高二年级交流群:866310198
  • 22届深圳中考交流群:419667374
  • 高中学习交流②群:785506623
  • 高中资料交流群:175743089
  •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